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傳統中醫(yī)藥治療
1、針灸治療
針灸療法(therapy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)是中醫(yī)學常用的外治方法,被廣泛廣泛應用于腰椎間盤突出癥的防治,已經普遍被人們接受,且療效小顯著、經濟安全、不良反應少。
(1)治療作用:止痛鎮(zhèn)靜、抗炎消腫、調整肌肉韌帶狀態(tài)、加強脊柱穩(wěn)定性。
(2)辯證取穴和常用腧穴
①辯證取穴:主要包括八綱辨證和經絡辯證。
②常用腧穴:百會、水溝、氣海、關元、肝腧、腎腧、大腸腧、腰陽關、夾脊、次髎、秩邊、環(huán)跳、承扶、風市、委中、陰陵泉、陽陵泉、足三里、豐隆、風市、承山、三陰交、懸鐘、昆侖、太溪、太沖、后溪、外關、合谷、中渚。
(3)常用針刺方法:①毫針;②電針;③水針:又稱“穴位注射”是選用中草藥或西藥注入相應穴位的一種治療方法。常用的中草藥制劑:Ⅰ、復方當歸注射液(1ml相當于生藥當歸、紅花、川芎、個0.5g);作用活血、補血、調經;穴注量每穴2-4ml。Ⅱ、丹參注射液(1ml相當于生藥1.5ml)復方丹參注射液(1ml相當于丹參、降香);作用活血去祛瘀、調經、止痛、養(yǎng)心安神;穴注量每穴2-4ml。Ⅲ、徐長卿(丹皮酚)注射液(1ml相當于丹皮酚6mg);作用祛風止痛、化濕利尿、清熱解毒、安神;穴注量每穴2-4ml。Ⅳ、川芎注射液(1ml相當于生藥0.1g);作用行氣活血、祛風止痛;穴注量每穴2ml。Ⅴ、草烏注射液(1ml含游離總堿1mg);作用去風濕、散寒邪、止疼痛;穴注每穴0.5ml。常用的西藥:Ⅰ、維生素B1注射液50mg/支,100 mg/支;作用維持神經正常功能,用于維生素B1缺乏癥,神經炎;穴注量每次50-100mg,針感較強。Ⅱ、鹽酸呋喃硫胺注射液(新B1)20mg/支;作用較維生素B1注射液迅速而持久、用于各種神經痛、神經炎。Ⅲ、維生素B12注射液0.1mg/支,0.5mg/支;作用于糖、蛋白質、脂肪代謝,用于貧血、神經炎、營養(yǎng)不良等;穴位注射每次0.1mg。Ⅳ、甲鈷胺注射液0.5mg/支;作用是促進核酸和蛋白質的合成、軸索和髓鞘的形成、提高神經興奮性,改善貧血。作用于周圍神經病、巨細胞貧血;穴位注射每次0.5mg。腺苷鈷胺注射液0.5mg/支;作用是促進核酸合成,神經髓鞘的形成,廣泛參與葉酸、蛋白質、脂肪代謝,促紅細胞發(fā)育和成熟,提高神經興奮性、改善貧血。Ⅴ鹽酸普魯卡因注射液0.5%20ml/支,1%20ml/支,2%20ml/支;作用是抑制神經纖維傳導和擴張血管作用,穴位注射用0.5%-1%溶液神經阻滯一般用2%溶液。每次1-2ml,應做藥敏。④灸法:包括艾柱灸和艾條灸。⑤小針刀療法。
2、推拿治療
(1)適應癥
ⅰ、初次發(fā)作,病程短者(通常3月)。
ⅱ、癥狀和體征較輕,表現為單純腰疼,或腰及下肢放射痛不超過膝關節(jié),或不超過踝關節(jié)且直退抬高實驗不出現強陽性(抬高超過30)。Millgram實驗不出現強陽性。
ⅲ、證屬血瘀或寒濕
ⅳ、影像學檢查。CT或MRI表現為單節(jié),或雖未為多節(jié),但臨床表現主要為單節(jié)段損害,不伴有明顯的神經根管狹窄、突出物鈣化;腰椎間盤膨出者或腰椎間盤中央突出<5mm,未有明顯馬尾神經癥狀,或腋下型后外側突出物<5mm,或主椎管較寬大的肩上型外側突出癥。
ⅴ、全身疾病或局部皮膚病,不實行手術
(2)禁忌癥
ⅰ、病史長,反復發(fā)作,遷延不愈(超過6月)。
ⅱ、癥狀和體征較重,表現為腰痛及下肢放射痛超過踝關節(jié)伴直腿抬高強陽性,Millgram實驗強陽性。
ⅲ、證屬肝腎虧虛和濕熱型
ⅳ、影像學檢查。CT或MRI表現腰椎間盤脫出,腰椎間盤中央大塊突出>5mm伴鞍區(qū)感覺減退,或腋下型后外側突出物>5mm,或突出物鈣化、、在神經管內、黃韌帶明顯肥厚、關節(jié)突關節(jié) 增生至側隱窩、椎間盤黃韌帶間隙狹窄、突出物與神經根嚴重粘連。
ⅴ、伴有嚴重腰椎管狹窄、腰椎滑脫、側隱窩狹窄,以及有脊柱骨質變化者,為相對禁忌癥。
(3)推拿手法
主要有袞法、揉法、推法、擦法、按法、點法、拿法、撥法、拍法、擊法、下肢抖法、振發(fā)、拔伸法、屈曲牽拉法、牽抖法、扳法、直腿抬高法、足燈法、折腰法。
(4)分期治療
Ⅰ、急性期:發(fā)病1周內,易緩急止痛。
Ⅱ、恢復期:發(fā)病1月內,促進髓核回納,松解粘連。
Ⅲ、后遺癥期:發(fā)病1月后,易行氣活血,加強脊柱穩(wěn)定性。
3、小針刀療法
該療法是針刺療法與手術相結合形成的一種治療新技術,優(yōu)適用于各種慢性組織損傷、某些關節(jié)疾病,近年來被用于治療非髓核壓迫為主的椎間盤突出癥。
(1)小針刀的選擇
小針刀分為Ⅰ、Ⅱ、Ⅲ型。Ⅰ型用于軟組織病變,Ⅱ、Ⅲ型用于骨性病變。
(2)進針方向
ⅰ定點與定向:一般痛點及進針點。其尋找方法:①壓痛點;②被動牽拉該肌引起的疼痛;③主動使該肌完成某一動作動作引起的痛點。定點后,標記,常規(guī)消毒。刀口線最好與大血管、神經及肌纖維平行,若肌纖維與神經血管走向不同,則按神經血管走向。
ⅱ刺入:對病變表淺者,刺入前首先加壓分離,然后快速進針到達病變組織。對病變較深者,則通過皮膚,然后緩慢接近病灶,及時詢問病人若有酸脹及表明到達病灶,即行手術。
ⅲ手術方法:縱向剝離、橫向剝離、切開剝離、切割肌纖維、穴位剝離。
4、藥物治療
(1)中藥療法
中醫(yī)藥治療腰間盤突出癥有明顯優(yōu)勢不僅藥源廣泛、經濟,許多中藥有止痛、消炎、抗粘連效果。內服中藥有湯劑、中成藥,外用有膏劑擦劑、洗劑、熏劑。
中醫(yī)對腰間盤突出癥的認識:ⅰ、肝腎虧虛;ⅱ、感受外邪;ⅲ、慢性勞損;ⅳ、跌撲損傷;ⅴ先天畸形。
治法方藥
①辯證論治:遵循“寒者熱之,熱者寒之,虛則補之,實則瀉之”。 腰間盤突出癥的辯證首先應變虛實。實證發(fā)病急治宜祛邪通絡,根據寒濕、濕熱、淤血的不同,而分別論治。虛證多為慢性反復發(fā)作,屬于腎虛,治宜溫補腎氣。由于腎虛易感受外邪,而邪氣就留又易傷腎,因此,還需虛實夾雜情況,治宜祛邪扶正,祛邪后,應調補腎氣。
Ⅰ、寒濕證
治法:祛寒行濕,溫經通絡
方藥:苷姜苓術湯或獨活寄生湯加減
加減:疼痛劇烈,畏寒重者加制附子、制川烏、制草烏,痛久不愈加續(xù)斷、狗脊,筋脈拘攣者加伸筋草、雞血藤。痛處游走不定或關節(jié)痛,兼有風邪者可用獨活寄生湯化裁(羌活、獨活、秦艽、當歸、牛膝各12g,肉桂、川芎各6g,木瓜、川續(xù)斷、乳香、防風、威靈仙各10g)
Ⅱ、濕熱證
治法:清熱利濕,疏筋止痛
方藥:加味二妙散(蒼術、黃柏、木瓜、懷牛膝各12g薏苡仁、忍冬藤個30g、防己、木通個10g)
加減:疼痛劇烈,加乳香、沒藥。口渴心煩,加石膏、知母、生地黃。
Ⅲ、瘀血證
治法:活血化瘀,理氣止痛
方藥:活絡效靈丹化裁(當歸、丹參、乳香、沒藥各12g,川芎、延胡索各10g)
Ⅳ、腎虛證
治法:補腎固腰。陽虛兼溫腎,陰虛兼滋陰
方藥:偏陽虛右歸丸;偏陰虛左歸丸。
②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常用中成藥:木瓜丸、疏風定痛丸、小活絡丹、疏筋活血片、虎潛丸、六味地黃丸、金貴腎氣丸、杜仲補腰精、復方丹參片、丹參滴丸、七厘散、三七片、大活絡丹、痹痛寧、血府逐瘀膠囊、桂附地黃丸膠囊、天麻丸。
③外有中藥
Ⅰ、敷擦類
常用如紅花油、骨友靈噴劑、傷痛一噴靈等。此外,還可用中藥渣外敷,也可將中藥(生川草烏、乳香、沒藥、獨活、紅花等)研末用乙醇調敷于患處。
Ⅱ、膏貼類
常用有鎮(zhèn)江膏、東方活血膏、麝香壯骨膏、追風膏、傷濕止疼膏、狗皮膏等
Ⅲ、熏洗類
Ⅰ、中藥袋熏洗:將藥物(紅花、乳香、沒藥、木瓜、防風、生川草烏、干姜、細辛各30g馬錢子10g)粉碎,裝入布袋中放入鍋中熏洗30-60min,取出放在患處熱敷。
Ⅱ、中藥熏洗或溫泉浴
Ⅲ、中藥離子導入或滲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