氣溫逐漸升高,雷雨增多,空氣中彌漫著潮濕的味道,整個人也變得“濕噠噠”的,此時濕邪容易作祟。中醫(yī)認為,“暑必挾濕”“千寒易除,一濕難去”,所以祛濕成了夏季的重要養(yǎng)生主題。我們耳熟能詳的祛濕良方,如薏米紅豆湯并非人人適用,祛濕不當反而加重濕邪入侵。因此,祛濕前一定要先辨清體質,否則越祛越濕。
脾喜燥惡濕,濕勝則傷脾,表現為食少腹脹、肢體倦怠、大便黏滯。此外,不同體質表現不同,大致可分為3類,祛濕方法也有差異。
虛寒體質
這類人怕冷,稍吃寒涼食物會感到胃部不適,舌體胖大有齒痕,舌苔白厚膩,可通過以下方法溫陽散寒,健脾化濕。
花椒水泡腳:將20克花椒放入紗布口袋,加水煮40分鐘后,泡腳20分鐘。雙腳被譽為人的“第二顆心臟”,密布著六大經脈和穴位,花椒性辛溫,《本草綱目》稱其可“散寒除濕,解郁結”,溫陽散寒祛濕力強。需要注意的是,水溫要控制在40℃左右,尤其是糖尿病患者,因其末梢神經對溫度不敏感,水溫不可過高,以免燙傷。
茯苓陳皮茶:取茯苓5克、陳皮2克,洗凈后,用熱水浸泡10分鐘,代茶飲。茯苓味甘淡、性平,《用藥心法》中說道:“茯苓,淡能利竅,甘以助陽,除濕之圣藥也”,可利水滲濕,健脾寧心;陳皮味苦辛,性溫,具有理氣健脾,燥濕化痰作用。
內熱體質
表現為怕熱,容易長痤瘡,急躁易怒,口苦口臭,尿色發(fā)黃,舌質紅,舌苔黃厚膩。這類體質者可通過以下方法清熱祛濕。
黃芩茶:取黃芩5克、山楂10克,煎煮10分鐘,再放入陳皮、荷葉各5克。黃芩是《清宮醫(yī)案》里最常用的藥材之一,味苦性寒,清熱燥濕、瀉火解毒力強;山楂在《本草綱目》中被這樣描述:“治脾虛濕熱,消食磨積,利大小便”;荷葉可清熱解暑,升發(fā)清陽;陳皮理氣燥濕,共同達到清利濕熱、理氣消食的功效。
按壓陰陵泉穴:位于小腿內側,膝下脛骨內側髁下方凹陷中,每天按壓2次,每次5分鐘,能健脾清熱利濕。
虛實夾雜體質
這類人既有虛寒表現,又有內熱表現,既怕冷又容易上火。采用兩種或多種祛濕食材組合使用,可避免過于寒涼或溫熱。
辛涼飲:取薏米30克、藿香3克、佩蘭3克、白豆蔻仁3克,將薏米煎煮半小時,然后用薏米水沖泡另外3種原料即可。薏米味甘淡性涼,《本草綱目》記載其“健脾益胃,補肺清熱,祛風勝濕”;藿香味辛,性微溫,祛暑解表,化濕和胃;佩蘭味辛性平,芳香化濕,醒脾開胃;白豆蔻仁味辛性溫,可化濕行氣,溫中止嘔